“壩上”是一地理名詞,壩上草原位于內蒙古高原與大興安嶺南麓的接壤地帶,特指由草原陡然升高而形成的地帶,又因氣候和植被的原因形成的草甸式草原?,F泛指張家口以北100公里處到承德以北100公里處,統稱為壩上地區。就旅游地域而言,主要又分為圍場壩上(木蘭圍場)、豐寧壩上、張北壩上和沽源壩上等區域組成,是內蒙古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木蘭圍場壩上的烏蘭布統大草原較為美麗,但距離北京也最遠,烏蘭布統景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西南部,曾是清朝皇家木蘭圍場區,烏蘭布統為蒙語,漢語的意思為紅色的壇形山,實指大、小紅山,是木蘭圍場的一部分。該地區平均海拔在1500米左右,夏季無暑,舒適宜人,地勢平緩,多為丘陵草原,總面積約350平方公里,是理想的綠色健康旅游攝影休閑勝地。
地理位置
壩上是指北京北部、內蒙古高原最南端的區域,包括張家口壩上的張北、尚義、康保、沽源四縣,承德壩上的豐寧、圍場兩縣,總面積二十多萬平方公里。壩上草原位于內蒙古高原的最東南端,大興安嶺的南麓,壩上草原是內蒙古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西向東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以東,河北省豐寧縣黃旗鎮壩梁以北,河北省圍場縣最北端的機械林場鎮壩梁以北,過界河后進入內蒙古界的烏蘭布統草原。均屬于壩上草原范圍。
就旅游地域而言,主要又分為豐寧壩上、圍場壩上、張北壩上和沽源壩上。其中的豐寧壩上草原位于北京正北的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是離北京最近的天然草原,又名“豐寧京北第一草原”,最早開發的是大灘鎮,灘(地球的肺部),大灘鎮是被草原包圍著。這里屬大陸季風高原氣候,冬季漫長,夏季無暑,清涼宜人,7月平均氣溫攝氏24度,這里水草豐茂、富饒美麗、冬夏分明、晨夕各異,是京郊旅游、休閑、避暑、度假的首選之地。
主要地形
壩上”是一地理名詞,特指由草原陡然升高而形成的地帶,又因氣候和植被的原因形成的草甸式草原“?,F泛指張家口以北100公里處到承德以北100公里處,統稱為壩上地區。就旅游地域而言,主要又分為豐寧壩上、圍場壩上、張北/康保壩上和沽源壩上。壩上草原總面積約350平方公里,是內蒙古草原的一部分;尤其緊挨內蒙的康保草原最具內蒙草原風格。平均海拔1486米,最高海拔約2400米;是灤河、潮河的發源地。置身于草清云淡、繁花遍野的茫茫碧野中,似有“天穹壓落、云欲擦肩”之感。旅游季節平均氣溫為17.4℃,是理想的綠色健康旅游休閑勝地。
壩上在華北平原和內蒙古高原交接的地方陡然升高,成階梯狀,故名“壩上”。平均海拔高度1500——2100公尺,所在緯度為41度——42度之間。年平均氣溫約1.4-5度,它西起張家口市的張北縣、尚義縣,中挾沽源縣、豐寧縣,東至承德市圍場縣。壩上的風景最為美麗;夏季,這里天藍欲滴,碧草如翠,云花清秀,野芳瓊香;金秋時節,萬山紅遍,野果飄香;冬季,白雪皚皚,玉樹瓊花,這里就如一首首優美的詩,一幅幅優美的畫。
壩上地形為丘嶺、平原,東南高、西北低;河網密布,水淖豐富。壩上草地為高原草場,海拔在1200米一1400米之間,沿壩有許多關口和山峰,最高在海拔二千五百米以上。氣候:壩上屆大陸性季風氣候。寒冷、多風、干旱是壩上最明顯的特征。壩上年均氣溫1—2攝氏度,無霜期90—120天,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壩上草原是典型的干旱型草原,當地人叫草灘。草原旱禾草居多,草層高度為15—40厘米。這類草原占壩上草原大部分。草甸草原是草原中最好一類,主要植物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約30一60厘米,有各種野花盛開其間。沽源的五花草甸、閃電河畔、察北牧場,圍場的大部分地區,豐寧大灘部分地區多見這類草原。
森林:壩上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圍場塞罕壩一帶、沽源東南部、豐寧沿壩一帶。天然林多以白樺、山楊、杏林為主;灌木林有白榆、小紅柳、沙杞柳、檸條等;人工林壩上東部以松樹為主,西部以楊樹為主。覆被率從8%一12%不等,尤其是圍場已達30%到70%以上,是國家森林公園所在地。這里生態環境較好。西部一般是荒漠特征,人工林較多。壩上樹木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北京周邊生態環境。
河流濕地
壩上河流多為內流河,季節性強,經常干涸。雨季山洪、河流聚到一處,形成“淖”,最大的淖在尚義、張北境內,稱“察汗淖、安固里淖”。最大的外流河是灤河,發源于豐寧、流經沽源稱“閃電河”,經藍旗稱“上都河”,人多倫后復經豐寧、圍場向南稱“灤河”。淖和水庫壩上天然淖、水庫多達上百個,較大的有尚義的察汗淖、張北的安固里淖、黃蓋淖,沽源的閃電河水庫、豐寧的濕地,圍場的月亮湖、將軍泡子。這些水域里都生長有天然魚,以鯽魚、鯉魚為多,水庫和淖周圍多是濕地,水草豐美,天鵝、地鵲多見。
壩上草原是壩上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洼水清澈,青草齊肩,黃羊成群,生態環境優良。蒙古語稱此地為“海留圖”,意為水草風貌的地方。壩上天高氣爽,芳草如茵,群羊如云,駿馬奔騰,壩緣山峰如簇,碧水潺潺;接壩區域森林茂密,山珍遍野,野味無窮;上壩后,即可給您怡人的消暑之感。涼風拂面掠過,頃刻間鉆進您的衣襟。環顧四野,在茂密的綠草甸子上,點綴著繁星般的野花。大片大片的白樺林,濃裝玉肌,層層疊疊的枝葉間,漏下斑斑點點的日影。美麗的閃電河如玉帶環繞,靜靜地流過您的身邊。牛群、馬群、羊群群棲覓食,放牧人粗獷的歌聲和清脆的長鞭聲,融合著悅耳動聽的鳥聲,更給樸實的草原增添了無限的生機。
上草原夏季無暑,清新宜人。斑斕的野花,始于壩緣,有的燦若金星,有的纖若紅簪,四季花色各異,早晚濃淡分明。夜幕之時,明月篝火,是訴說情話的好去處;你可以到篝火旁同南來北往的游客盡情的攀談、跳舞、唱歌;還可以獨自坐在草原上,享受獨處的妙趣。清晨起床,你可以踏著軟軟的天然草氈,聆聽百鳥清翠的歌聲;也可去看看草原的日出。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綠葉上晶瑩透明的露珠,立刻變成了閃爍的珍珠;各種植物轉眼一片嫩綠;馬群、牛群、羊群也在廣闊的草原上開始蠕動,真是一片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勝景。
傳統節日
那達慕大會
蒙古族盛大的傳統節日。“那達慕”,蒙古語音譯,意為“娛樂”、或“游戲”。源于古代的“祭敖包”。此節在每年七八月間牧民生產的黃金季節里舉行,每次一至數日。屆時,男女老幼身穿節日盛裝,云集于各個集會點,舉行賽馬、摔跤、射箭、蒙古象棋、歌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并進行生產經驗和物資交流等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是活躍農村、牧區文化生活,促進生產的好形式。每逢那達慕來臨,國內外賓客也慕名前往塞外草原,與蒙古人民共享節日之樂。
敖包會
又稱“祭敖包”、“塔克楞節”。蒙古族、鄂溫克族傳統祭祀節日,一般在農歷五六月間擇定一個吉日舉行。“敖包”,蒙古語“堆子”的意思,堆子,原是道路和境界的標志,后演變為蒙古等民族崇拜的天地或山頭神的象征。是在丘陵或山地高處用石頭堆一座圓形石塔,里面有神像或佛經,頂端豎一根長桿,上面插經幡、弓箭等物。祭祀時,請喇嘛念經,殺豬宰羊敬獻,祈求風調雨順,牧草茂盛,人畜興旺。
祭敖包
蒙古族的一種祭祀活動。“敖包”,蒙古語“堆子”的意思。堆子,原是道路和境界的標志,后演變為蒙古等民族崇拜的天地或山頭神的象征。是在丘陵或山地高處用石頭堆一座圓形石塔,里面有神像或佛經,頂端豎一根長桿,上面插經幡,弓箭等物。敖包神被視作氏族保護神,舊時行人路過要下馬,獻上錢財,供以酒肉,或剪下馬鬃馬尾系其上。祭祀多于草豐畜壯、氣候宜人的夏秋之季舉行,儀式隆重。屆時,人們攜帶哈達及整羊肉、奶酒、奶食等祭品,匯集于敖包處,先獻哈達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誦經祈禱,大家跪拜祝福,往敖包上添加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并懸掛新的五色綢布條和經幡等。祭祀禮儀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種。祭典結束后,人們圍坐一處喝馬奶酒、吃羊肉,并舉行賽馬,摔跤、射箭等文體活動。鄂溫克族和達斡爾族亦有這種祭祀習俗。解放后已廢。
獻哈達
藏族、蒙族用于敬佛或相互交往中表示敬意的一種禮節。哈達按質料來分可分為普通品,中級品和高級品。普通品為棉紗織品,稱為“素希”;中級品為絲織品,稱為“阿希”;高級品為高級絲織品,稱為“浪翠”。哈達的長短也不一致,長的一、二丈,短的三五尺。顏色以白色為主,此外還有淡黃、淺藍等幾種。獻哈達多行于慶宴集會、迎客送賓、會見友人,晉謁尊長,拜佛祈禱等場合。其方法是:獻者雙手手心向上,將哈達搭在食指與拇指之間,使兩端下垂。獻給尊長或貴賓,獻者必須躬腰低首將哈達舉過頭頂送至雙方座前請其收納;獻給平輩或下屬,則將哈達搭在對方的頸脖上即可。敬獻哈達時,雙方都需互致問候和祝福。
敬鼻煙壺
蒙古族牧民相見禮俗??腿酥良抑?,主人將一裝有煙粉或藥粉的小壺獻于客人面前,讓其嗅一嗅??腿诵岷笠远Y相答。按古老習俗,若是同輩,須用右手互相交換,待雙方都將對方的煙壺吸一下,再互相換回來。若是長輩,則要待其坐定,自己站著交換,待長輩吸過,微微向上舉一下,而后雙手捧給長輩,將自己的煙壺換回。婦女在舉壺時還須輕輕碰一下自己的前額,并慢慢躬身,然后雙手遞給長輩。
酥油抹額
蒙古族待客禮俗。貴客至或遇重大節日舉宴,主人送上一瓶酒而先不上酒杯。瓶口上抹有酥油,先由上座客人或長者用右手指蘸少許酥油自抹其額,再依長幼之序遞抹,事畢主人才拿來杯子斟酒敬客。
火神節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索倫一帶鄂溫克族人的節日。過節時間是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 節日里,家家都要殺一只肥羊,選最好的胸脯肉和羊頭,放在火上烤,以供祭火神,全家老小向火堆叩頭,供祭后,各家盡興享用火烤的佳肴。
傳說很久以前,鄂溫克人不知道怎樣使用火。有個獵手打獵時無意中走進了一個盤踞著許多蛇的大石洞。他出洞時,世上已過了許多年,但這時他竟然能聽懂神仙的語言了。獵人看見兩座氈房,一座是富人的,一座是窮人的。他進窮人的氈房作客,聽見火神的言語,說是要懲罰那個貪得無厭的富人。晚上果然顯靈,火神懲罰了富人。獵人將事情的真相告訴窮苦的牧民們。后來牧民們開始崇敬火神,并把十二月二十三日定為火神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