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濟納至呼和浩特4662/1次旅客列車開行暨天鵝湖西至策克鐵路開通儀式24日在額濟納站隆重舉行。
額濟納至呼和浩特線路全長1066.8公里,由臨(河)策(克)鐵路額濟納站始發,在臨河與京蘭線接軌,再經包頭站終到呼和浩特車站。額濟納至呼和浩特的4662次列車始發時間為7:57,終到時間為22:54;呼和浩特至額濟納的4661次列車始發時間為9:00,終到時間為23:55。為了能更好地應對沿途可能出現的沙害等惡劣氣候,保護旅客的乘車安全,在車輛選配上,呼鐵局全部采用專門做了密封處理的空調列車。同時,還加大對該趟列車職工的培訓,增強了人員應急處置能力,并專門配備了救護員和急救藥箱。
額濟納至呼和浩特4662/1次旅客列車的開行,結束了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無旅客列車開行的歷史,實現了阿拉善各族人民的夙愿,對深入貫徹“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邊疆地區繁榮穩定,加強民族團結,進一步開發沿線地區旅游資源,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新建天策鐵路是自治區重點口岸鐵路通道,由臨策鐵路臨河至額濟納段中的天鵝湖西站引出,向北至中蒙邊境策克口岸,線路長68.8公里,設天鵝湖西、居延海、策克3個車站,建設技術標準為國鐵Ⅱ級,單線內燃機牽引,速度目標值120公里/小時,預留電氣化運輸條件,設計年運量1600萬噸,客車1對/日,建設總投資5.8億元。項目于2010年4月25日開工,當年開工、當年建成。天策鐵路由呼和浩特鐵路局、首鋼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3家共同出資修建,是加強路地戰略合作、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舉措。
天策鐵路的建成通車,標志著臨策鐵路全線開通運營,使策克口岸成為拉動中蒙兩國經貿往來的“橋頭堡”,對做大做強我區口岸經濟,更快更好地促進口岸貿易品質提升,加強蒙西和蒙中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臨策鐵路:臨(河)策(克)鐵路是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中臨哈線的東段,東起京蘭鐵路通道臨河站,向西北方向依次經巴彥淖爾市的臨河區、杭錦后旗、磴口縣、烏拉特后旗、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終至中蒙邊境策克口岸,線路全長775.882公里,是我國大規模鐵路建設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建設里程最長、建設運營條件最為艱苦的一條沙漠戈壁鐵路。臨(河)策(克)鐵路與包蘭鐵路連接,形成貫通中國華北至西北的鐵路運輸大通道,對于拉動內蒙古西部大發展、促進內蒙古西部地區與首府及東中部地區經貿往來、改善沿線輻射區人流物流發展環境、加快西部礦產資源開發及旅游業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于落實我國向北開放戰略、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內蒙古和諧發展,以及深入推進鐵路現代化建設,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臨(河)策(克)鐵路80%的地段位于烏蘭布和沙漠與巴丹吉林沙漠北部邊緣,是我國西北沙塵暴的發源地。為了建設一條生態鐵路,保護和改善沿線生態環境,讓生命禁區恢復盎然生機,廣大鐵路建設者們克服400多公里處于無人區、夏季沙漠表面最高溫度可達70攝氏度、冬季最低溫度達零下40多攝氏度、春秋沙塵暴頻繁、沿線水電資源嚴重缺乏等困難,發揚“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齊心協力,眾志成城,歷時3年,于2009年12月26日正式開通運營臨(河)策(克)鐵路臨河至額濟納段,創造了大漠北進有坦途的奇跡。
為了真正征服大漠戈壁,為邊疆人民修筑“沙海”通途,呼和浩特鐵路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立安全評估小組,健全工程質量保證體系,大力推進技術創新,進行大規模治沙、固沙工作,終于使線路具備了安全可靠的開通運營條件。今天清晨7:57,隨著第一列滿載旅客的額濟納至呼和浩特4662/1次旅客列車緩緩駛出額濟納站,向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進發,內蒙古大漠戈壁不再沉寂清冷。這趟內蒙古的第一列沙漠客車踏著臨(河)策(克)鐵路,宛如一條綠色絲絳繞行世界三大胡楊林源地之一的45萬畝額濟納胡楊林,穿越我國沙漠鐵路建筑史上首創的第一明洞,為人跡罕至的大漠戈壁帶來生機,為邊疆人民傳遞溫情友誼。
額濟納旗:額濟納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自古就是“北絲綢之路”和“龍城古道”的交匯點,它不僅擁有集古代文明與現代高科技于一體的獨特旅游資源,也擁有獨特的民族風情和自然景觀——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土爾扈特部民族風情、世界三大宇航中心之一的“東風航天城”、國家級重點文物居延遺址黑城、聞名遐邇的居延海風景區、神秘浩渺的巴丹吉林沙漠……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旅游黃金線”。4662/1次旅客列車的開行將進一步加強內蒙古自治區邊疆民族地區繁榮穩定,促進各民族間共同發展,加速帶動阿拉善盟及整個內蒙古自治區旅游業、經貿業等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真正的“民族團結之路”、“人民希望之路”。